科技赋新思 文明寄深情 ——沈阳市举办第三届“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清明共祭活动
转自:沈阳日报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3月29日,“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沈阳市第三届清明共祭活动在浑南殡仪馆举行。
活动主会场
活动由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浑南区人民政府主办;浑南区民政局、浑南区国资局、浑南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承办;沈阳福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浑南区殡仪服务有限公司、沈阳福佑礼仪、辽宁观陵山福寿园协办;辽宁省殡葬协会、沈阳市殡葬协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
沈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邹吉东讲话
此次“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清明共祭活动通过数字礼厅沉浸追思、AI数字人(16.550, -0.62, -3.61%)互动、云端寄语等创新形式,为市民家庭搭建起跨越时空的追思桥梁,展现了辽沈地区殡葬文化的人文温度与时代新风,近五万名市民在线观看了活动直播。
AI数字人
• 科技引领 构建沉浸式纪念空间
“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清明共祭活动如今已经举办了三届。活动突破传统祭祀模式,采用270度三面环幕构建沉浸式告别殿堂,配合光影、音效与数字科技的融合,营造庄重而温情的追思场景。
祈福墙
本次清明共祭借用AI技术复原逝者音容笑貌,将一张张老照片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家属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穿越时空”,与挚爱之人再度“重聚”。同时还呈现了已故亲人的AI数字人,让亲人的形象和声音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给予在场人们极大的心灵慰藉。参与共祭活动的人们佩戴含NFC功能的祈福丝带,轻触手机即可进入“云纪念馆”献花、点烛、留言。
线上祈福
沈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邹吉东表示:“AI数字人等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祭祀在形式和空间上的束缚。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引导市民摒弃传统祭祀陋习,以更绿色、更文明的方式缅怀逝者,让清明回归慎终追远的文化本质。”
• 人文关怀 传递绿色文明新风尚
古人以香为信、以茗为舟,传递着对天地万物的敬仰与情感,表达对已故至爱亲人的记忆与追思。当天共祭活动现场,通过清香祈祭、敬奉香茗等环节,让追思更具仪式感。礼仪员焚香奉茗,一敬感恩、二敬追忆、三敬祈福,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传递出绿色文明的新风尚。
“没有烟雾缭绕,却更显庄重;无需跋山涉水,却能寄托深情。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既能表达哀思,又能为环保贡献力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家庭参与进来。”市民王女士深情分享参加人文共祭活动的感悟。
• 云端寄语 用文明续写千年传承
时光的无情流转,带走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个人。跨越时间的长河,追忆那一段段珍藏于心的故事。
亲人虽已不在我们身边,但那份深深的牵挂与思念,却永远镌刻在我们心底。聆听《一封天堂来信》,更是唤起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牵挂与思念。全体家属来宾起立,向逝者行三鞠躬礼。
活动中,大家拿起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输入已故亲人的名字,写下深藏心底的私语,为亲人送上祝福。一连串饱含深情的云端寄语,如一缕缕思念化作无形的丝线,编织成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引导人们用文明续写千年传承。
活动最后,所有参与者共同点亮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生命之树”,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对生者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人文共祭,情满沈城。三载传承,初心不改。如今,沈阳市清明共祭活动承载着市民对文明祭祀的认可与期待,已成为移风易俗的公益品牌。它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引导市民从“重形”祭扫转向“重情”缅怀,让思念有温度,让祭祀更文明。
- 上一篇« 黑龙江抚远市召开制定殡葬四项基本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
- 下一篇沈阳启用智慧殡葬服务管理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