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chive.php
content
content
市民政局 副局长邹吉东介绍情况
党的二十大以来,沈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紧紧围绕打造“清风殡葬”“惠民殡葬”“智慧殡葬”“绿色殡葬”总体目标,融合行业监管及惠民服务措施,涵盖殡仪馆遗体接运、冷藏、告别、火化和骨灰寄存等业务,自4月1日起启用“沈阳殡仪96144”微信小程序,作为加强沈阳智慧殡葬管理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沈阳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搜索微信小程序“沈阳殡仪96144”,群众可体验“一站式”服务。
第一,自主预约遗体运输车辆,在原有拨打96144电话预约车辆的基础上开通了网上预约的渠道,此外,还可进行火化炉资源占用情况查询、遗体火化时间预约等操作,充分保障逝者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掌握从为逝者穿衣到安葬的治丧全流程进度,让逝者家属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第三,提供依法注册登记的公墓、惠民殡仪服务中介机构信息,为群众选择正规的殡葬机构提供正向引导。
第四,市民政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将DeepSeek技术与民政业务深度融合,现已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初步打造了民政AI大数据模型。
其中,在殡葬领域已植入办理流程、政策法规、殡葬补助等问询内容,可以实时解答殡葬服务价格、火化炉使用情况等群众关切的问题,提供24小时精准高效的咨询服务。
将沈阳市回龙岗殡葬服务中心内遗体接运、冷藏、告别、火化、骨灰寄存等各环节所有殡葬服务项目和收费均在“沈阳殡仪96144”微信小程序进行公示,支持家属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在预计收费金额中显示已选项目及价格,实现价格公开透明,解决巧立名目及强制捆绑服务等乱收费问题。
按照沈阳地区习俗,从到殡仪馆存放遗体,再到告别火化,家属通常要连续三天去殡仪馆办理治丧手续。现在借助小程序功能,家属可以自助选择出殡日期、告别厅场次、遗体火化时间等殡仪服务项目,智慧平台将自动生成个性化出殡流程,尽可能减少家属到现场办事的频次,将便民举措落到实处。
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殡葬领域与公安、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数据端口,以实时信息共享比对功能提升家属办理时效。取消家属提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等纸质要件,仅以逝者身份证明为唯一要件,自动锁定殡葬服务费用减免身份、适用减免政策及核销减免费用,实现了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一键式”减免,办理要件精减比例达到50%,提升一线服务人员为民办事效率30%以上,确保殡葬服务管理精准有效。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细化实化落实举措,确保殡葬服务项目落地见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一张网”,提升智慧殡葬水平。我们聚焦“逝、殡、葬、祭”,在现有的殡葬平台基础上,开通政策介绍、文化推广、出殡预约、安葬指引、开具电子版火化证明等功能,优化微信小程序服务功能,链接线上、线下专业化的殡葬服务资源,实现“指尖殡葬”“阳光殡葬”。
二是搭建“N个场景”,规范殡葬行业发展。研究殡葬行业信用体系指标,提高殡仪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推进惠民殡仪服务进社区,推动群众“身后一件事”省心办,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持续构建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多维生态安葬体系,结合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治丧需求,丰富祭奠服务场景,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是完善殡葬服务体系,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严格规范流程、减少环节、简化手续,逐步实现全市9家殡仪馆主流程统一规范,所有殡葬服务事项可“全程自助办”,推动殡葬领域办理程序、收费标准、设施使用情况的全部公开,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和透明。
content
转自:沈阳日报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3月29日,“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沈阳市第三届清明共祭活动在浑南殡仪馆举行。
活动由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浑南区人民政府主办;浑南区民政局、浑南区国资局、浑南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承办;沈阳福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浑南区殡仪服务有限公司、沈阳福佑礼仪、辽宁观陵山福寿园协办;辽宁省殡葬协会、沈阳市殡葬协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
此次“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清明共祭活动通过数字礼厅沉浸追思、AI数字人(16.550, -0.62, -3.61%)互动、云端寄语等创新形式,为市民家庭搭建起跨越时空的追思桥梁,展现了辽沈地区殡葬文化的人文温度与时代新风,近五万名市民在线观看了活动直播。
“人文共祭·情满沈城”清明共祭活动如今已经举办了三届。活动突破传统祭祀模式,采用270度三面环幕构建沉浸式告别殿堂,配合光影、音效与数字科技的融合,营造庄重而温情的追思场景。
本次清明共祭借用AI技术复原逝者音容笑貌,将一张张老照片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家属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穿越时空”,与挚爱之人再度“重聚”。同时还呈现了已故亲人的AI数字人,让亲人的形象和声音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给予在场人们极大的心灵慰藉。参与共祭活动的人们佩戴含NFC功能的祈福丝带,轻触手机即可进入“云纪念馆”献花、点烛、留言。
沈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邹吉东表示:“AI数字人等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祭祀在形式和空间上的束缚。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引导市民摒弃传统祭祀陋习,以更绿色、更文明的方式缅怀逝者,让清明回归慎终追远的文化本质。”
古人以香为信、以茗为舟,传递着对天地万物的敬仰与情感,表达对已故至爱亲人的记忆与追思。当天共祭活动现场,通过清香祈祭、敬奉香茗等环节,让追思更具仪式感。礼仪员焚香奉茗,一敬感恩、二敬追忆、三敬祈福,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传递出绿色文明的新风尚。
“没有烟雾缭绕,却更显庄重;无需跋山涉水,却能寄托深情。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既能表达哀思,又能为环保贡献力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家庭参与进来。”市民王女士深情分享参加人文共祭活动的感悟。
时光的无情流转,带走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个人。跨越时间的长河,追忆那一段段珍藏于心的故事。
亲人虽已不在我们身边,但那份深深的牵挂与思念,却永远镌刻在我们心底。聆听《一封天堂来信》,更是唤起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牵挂与思念。全体家属来宾起立,向逝者行三鞠躬礼。
活动中,大家拿起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输入已故亲人的名字,写下深藏心底的私语,为亲人送上祝福。一连串饱含深情的云端寄语,如一缕缕思念化作无形的丝线,编织成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引导人们用文明续写千年传承。
活动最后,所有参与者共同点亮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生命之树”,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对生者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人文共祭,情满沈城。三载传承,初心不改。如今,沈阳市清明共祭活动承载着市民对文明祭祀的认可与期待,已成为移风易俗的公益品牌。它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引导市民从“重形”祭扫转向“重情”缅怀,让思念有温度,让祭祀更文明。
content
为进一步规范殡葬服务收费管理,促进抚远市殡葬服务事业健康发展,3月14日,抚远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召开制定殡葬四项基本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听证会上,相关负责人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黑龙江省定价听证目录》等有关规定,殡仪丧葬服务 4008341834宣读了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听证会参加人员由消费者代表、经营者及利益相关方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代表等19人组成。参加人员共同听取了《制定抚远市殡葬四项基本服务收费标准听证方案》,该方案结合我市财政投入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拟定。在听证过程中,参会人员畅所欲言、积极发言,大家对拟定的收费标准均表示赞同,同时也从各自角度发表意见和建议,相关负责人对听证代表的建议进行逐一答复。
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陈彤彤
通过召开听证会能够广泛地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后续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抚远市发展和改革局表示,将认真梳理归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后续,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推进,确保政府定价科学、民主、透明,推动抚远市殡葬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保障群众“身后事”安心、省心 。
来 源:抚远市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新闻动态】抚远市召开制定殡葬四项基本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
content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殡葬服务需求显著增长。截至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比例超20%,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在此背景下,殡葬行业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元,年增速达15%以上,但传统土葬占用耕地、生态压力等问题日益凸显。
中央近期明确殡葬改革政策方向,强调“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避免“一刀切”式改革,充分尊重地方习俗与农民意愿,同时推动绿色、节地、文明的殡葬模式。
在耕地资源紧张、人口稠密的城市群及东部沿海地区,政策明确以火葬为主,并推广骨灰寄存、壁葬、立体安葬等节地模式。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5年,全国火化率已提升至65%以上,较2020年增长10个百分点,县级火葬区殡仪馆“空白点”全面消除,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互联网+殡葬”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供线上预约、骨灰寄存管理等服务,既缓解土地压力,又提升服务效率。
政策还要求加强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例如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已试点“社区寄存+生态安葬”模式,将节地葬与社区文化融合,减少传统墓地占地需求。
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允许保留土葬,但鼓励深埋、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例如,甘肃省通过政策引导,结合地方实际推广绿色殡葬,减少环境负担。
全国31个省份已建立面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殡葬费用减免政策,北京、江苏、浙江等9省份进一步将惠民范围扩展至全体户籍居民,涵盖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人均减免费用达80%以上。例如:广东省通过财政专项拨款,2024年为低收入群体减免殡葬费用超2亿元;浙江省试点“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实现社保注销、丧葬补贴申领等事项“一网通办”,办事时限压缩70%。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指出:“改革需平衡传统情感与现代需求。政策‘柔性落地’是关键,既要保障生态红线,也要守护文化根脉。”
中央政策的精准施策为殡葬行业注入新活力,未来行业将在绿色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持续突破,为构建“生死两安”的文明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content
2025年,中国殡葬行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绿色生态葬法的普及到智能化服务的全面落地,行业在规范化、科技化、人文关怀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逐步构建起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殡葬服务体系。
图源:网络
一、政策支持:推动行业规范化与绿色发展
2024年国家发布18项殡葬新标准,涵盖遗体处理、国际转运、环保监控等多个领域。例如《殡仪馆职工安全防护通用要求》和《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中遗体处理》强化了服务安全与应急能力;《殡葬污染源分类与代码》等环保标准则推动行业向低碳转型。地方层面,汕尾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殡葬设施生态化、服务均等化”目标,要求2025年实现公益性安葬设施全覆盖,生态葬率显著提升。
多地政府通过补贴和政策引导推广生态葬法,如树葬、海葬、可降解骨灰盒等。据预测,2025年全国绿色殡葬普及率将超30%,部分城市生态葬占比已达40%以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将城乡居民纳入丧葬补贴范围,最高补助达6000元,减轻民众负担。
新发布的《国际间遗体转运棺柩》标准推动跨国殡葬服务规范化,促进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同时,多地通过展会引入海外生态陵园设计理念和智能设备,加速行业技术迭代。
二、技术创新:数字化与智能化重塑行业生态
火化机尾气净化系统、智能遗体冷藏柜等设备广泛应用,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与数据化管理。部分殡仪馆还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优化遗体处理流程。
虚拟祭奠平台:用户可通过VR技术“远程扫墓”,或生成逝者数字纪念馆,保存影像与生命故事。
线上服务整合:殡仪预约、云祭祀、悲伤心理咨询等通过小程序和APP实现一站式办理,覆盖超80%城市区域。
可降解寿衣、水晶骨灰盒等产品在2025年殡葬展上成为焦点。例如,某企业推出的植物纤维骨灰盒可在3年内自然降解,减少土地占用。此外,3D打印技术用于定制化墓碑和纪念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行业展会动态
2025年6月,深圳将举办第五届“生命文化创新周”,聚焦数智殡葬、生态陵园设计等领域。展会将展示智能火化设备、环保殡葬用品等前沿成果,并举办全国殡仪馆馆长论坛,探讨行业标准化与创新路径。
2025年,中国殡葬行业在政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下,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服务迈向多元生态。随着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技术应用持续深化,这一行业不仅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更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未来,行业需进一步平衡创新与传统,为民众提供更温暖、更可持续的“最后一程”服务。
新闻来源:综合自民政部政策文件、2025生命文化创新周组委会及行业分析报告。
content
content
content
生命的旅程总有终点,而当亲人离去,我们渴望为他们找到一个温馨的寄托之所。骨灰存放架,便如同一个心灵的港湾,承载着我们无尽的思念与深情。
走进骨灰存放的地方,那一排排整齐的骨灰存放架,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它们以细腻的材质和精致的工艺,为逝者营造出一个温暖的栖息之地。
在这里,每一个骨灰存放格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装满了亲人们的回忆与爱。我们可以在格前摆放一束鲜花,或是一张照片,让这份温馨的寄托更加真切。
骨灰存放架不仅仅是存放骨灰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处。当我们思念亲人时,可以来到这里,静静地坐下,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感受着他们曾经的温暖与陪伴。
它是一个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能找到那份温馨的寄托。在这个心灵的港湾里,我们可以倾诉内心的痛苦与思念,也可以汲取前行的力量。
选择骨灰存放架,就是为亲人选择一个温馨的寄托,为自己找到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我们在这份温暖中,缅怀逝去的亲人,珍惜当下的生活,勇敢地走向未来。